我發現睡前研究戰國策,會導致睡起來頭超痛,
光是一個一策十可就可以揣摩好幾天,

戰國策卷十 齊三

楚王死

楚王死,太子在齊質。
蘇秦謂薛公曰:「君何不留楚太子,以市其下東國。」
薛公曰:「不可。我留太子,郢中立王,
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于于下也。」


蘇秦曰:「不然。郢中立王,
君因謂其新王曰:『與我下東國,吾為王殺太子。
不然,吾將與三國共立之。』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。」

公元前296年,楚懷王駕崩,
楚國太子正在齊國當質子,
蘇秦就對齊向薛公說:你何不挾太子,以令楚國割讓下東國?
薛公說:這筆生意不划算,我脅持太子,楚國必定會另立楚王,
到時我手上的不過是個沒用的棋子,還讓我的名聲臭不可聞吶~


蘇秦說:這可不一定,閣下可以告訴楚國的新王,
要其割讓下東國,那麼我們將會為了他殺死太子,
否則就聯合秦韓魏三國立太子為楚王。

 


蘇秦之事,可以請行;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;
可以益割於楚;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;
可以為楚王走太子;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;
可以惡蘇秦於薛公;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;
可以使說薛公以善蘇子;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。


蘇秦這個計策,後來被縱橫家們反覆研究,推出"十可"
第一:蘇秦可以出使楚國。
第二:可以催促楚國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。
第三:可以讓楚國割更多地。
第四:可以回頭敲太子一筆,割更多地。
第五:可以幫楚王趕走太子。
第六:可以回頭告訴太子,快離開齊國,騙太子的人情~
第七:可以先勸薛公放逐蘇秦。
第八:可以向楚國請封。
第九:可以派人向齊國遊說。
第十:可以回頭敲齊國,向齊國請封。

 

不過這些都是推測,
因為後來孟嘗君把太子送回楚國,
後來當了頃襄王。

 

 

蘇秦謂薛公曰:
「臣聞謀洩者事無功,計不決者名不成。
今君留太子者,以市下東國也。


非亟得下東國者,則楚之計變,
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於天下也。」


薛公曰:「善。為之奈何?」
對曰:「臣請為君之楚,使亟入下東國之地。
楚得成,則君無敗矣。」
薛公曰:「善。」因遣之。

 

蘇秦向薛公說,一但計謀確立了以後,要是洩露了,
那就圖勞無功了,計策不但會失敗,
閣下你可真的會落得,抱著一個無用的人質,
又背負著天下的罵名了。


薛公問:那怎麼辦呢?
蘇秦說:我可以替閣下到楚國去交涉,
楚國若答應割地,那閣下就有大大的功勞了。
於是薛公派遣蘇秦出使楚國。

這是一可。


謂楚王曰:「齊欲奉太子而立之。
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,以市下東國也。
今王不亟入下東國,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。」
楚王曰:「謹受命。」因獻下東國。
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。


到了楚國,蘇秦對新立的楚王說:
我看現在薛公之所以扣留太子,完全是因為齊國,
想要下東國這塊土地的緣故,
大王你如果不快把下東國割讓給齊國,
恐怕在楚國的太子,會答應給齊國更多的土地啊。

楚國答應了,這是二可。


謂薛公曰:「楚之勢可多割也。」
薛公曰:「奈何?」
「請告太子其故,使太子謁之君,以忠太子,
使楚王聞之,可以益入地。」故曰可以益割於楚。

蘇秦又告訴薛公:我看這樣的情況,可以多得些土地。
薛公說:怎麼做呢?
蘇秦:我來把割地的風聲洩漏給太子,
到時太子會自動來訪,並答應加倍割讓土地給齊國,
閣下這時需要故意表示對太子的忠誠,並讓楚王知道這件事,
到時楚國就會割讓更多地,來討好齊國。

這是三可。


謂太子曰:「齊奉太子而立之,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,
齊少其地。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,齊必奉太子。」
太子曰:「善。」倍楚之割而延齊。楚王聞之恐,
益割地而獻之,尚恐事不成。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。


蘇秦對楚太子說:齊國本來就是要奉太子您為王的,
但是貴國的新王,又提出了加倍割讓土地的請求,
要齊國扣留太子您,齊王現在還嫌割的地太少呢!

太子您何不答應加倍割地來討好齊國,
那麼齊國日後必定對您忠誠,楚太子答應了。
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惶恐,
於是又割讓了比原本更多的土地來討好齊國,
甚至還唯恐事情不成功。

這是四可。

 

謂楚王曰:
「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,挾太子也。
今已得地面求不止者,以太子權王也。
故臣能去太子。太子去,齊無辭,必不倍於王也。
王因馳強齊而為交,齊辭,必聽王。然則是王去仇而得齊交也。」
楚王大悅,曰:「請以國因。」
故曰可以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。

蘇秦跟楚王說:齊國今天敢如此需索無度,
是因為他們可以拿錢太子來威脅大王,只要能讓前太子離開齊國,
那麼齊國就失去了交涉的籌碼,到時他們一定不敢背棄大王,
這時大王您只要對齊國施恩,主動結交,
那麼到時您就少了一個仇敵,多了一個盟邦。

楚王聽了很高興:我願意率領全國民眾親近齊國,請你幫我這個忙吧。

這是五可。
(可是要怎麼讓太子離開呢~)

 

謂太子曰:「夫剬楚者王也,以空名市者太子也,
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,而楚功見矣。
楚交成,太子必危矣。太子其圖之。」
太子曰:「謹受命。」
乃約車而暮去。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。

蘇秦告訴太子:現在楚國實際的統治者是新王,
而太子您只是空有其名,而權力不足,眼下看來,
新王的支票容易兌現,而太子你,在楚國與齊國建交後,
您的性命就有了危險啊,太子您可要早點位自己打算!。

太子說:你說得很有道理。
楚太子立刻命人準備馬車,趁著天黑離開齊國。


這是六可。

 


蘇秦使人請薛公曰:
「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。蘇秦非誠以為君也,
且以便楚也。蘇秦恐君之知之,故多割楚以滅跡也。
今勸太子者又蘇秦也,而君弗知,臣竊為君疑之。」
薛公大怒於蘇秦。故曰可使人惡蘇秦於薛公也。

蘇秦讓人告訴薛公:卻薛公您扣留太子的是蘇秦,
而蘇秦其實只為了齊國的利益著想,並非真心的對您忠誠,
蘇秦為了怕您發現,所以才多割楚地來掩飾,
現在勸太子離開齊國的又是蘇秦!而閣下您一無所知!
我私底下真為您擔心蘇秦是何居心啊!

薛公聽完後,對蘇秦大大的不滿,這是七可。

 


又使人謂楚王曰:「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。
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秦也,割地固約者又蘇秦也,
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。今人惡蘇秦於薛公,
以其為齊薄而為楚厚也。願王之知之。」
楚王曰:「謹受命。」因封蘇秦為武貞君。
故曰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也。



蘇秦又讓人遊說楚王:叫薛公扣留太子的是蘇秦,
使大王能取代前太子即位的也是蘇秦,
勸大王割地以加強盟約的,還是蘇秦!!
現在薛公厭惡蘇秦,就是因為蘇秦對齊國著想得太少,
又為楚國打算得太精了的緣故呀!
希望大王留意這件事。

於是蘇秦被楚王封為武貞君,這就是第八個可以。


又使景鯉請薛公曰:
「君之所以重於天下者,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。
今蘇秦天下之辯士也,世與少有。
君因不善蘇秦,則是圍塞天下士而不利說途也。
夫不善君者且奉蘇秦,而於君之事殆矣。
今蘇秦善於楚王,而君不蚤親,則是身與楚為仇也。
故君不如因而親之,貴而重之,是君有楚也。」
薛公因善蘇秦。故曰可以為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。


蘇秦請秦相景鯉對薛公說:閣下今天只所以能有這樣的名望地位,
都是因為能得天下之士,又能掌握齊國的政權的緣故,
蘇秦是當今天下難得的辨士,閣下疏遠他,
那就等於阻塞了招攬人才的路,萬一閣下的政敵重用蘇秦,
就會破壞了閣下的好事,如今蘇秦頗得楚王的信賴,
您若不及早結交蘇秦,那就是跟楚國為敵,
閣下不如親近蘇秦,重要他,那就等於掌握了楚國,
薛公因此對蘇秦頗有好感。
這是第九個可。


最後一步應該是蘇秦向楚國請封,但是蘇秦會怎麼跟薛公說呢?
我的揣測是這樣的,蘇秦是個聰明人中的翹楚,他為了謀得自身最大利益,
又避免得罪任何一方,所以早就想好了全套的應變。


首先的前四可是讓齊國吃足了甜頭,接下來總要安安楚王的心,
於是蘇秦使計讓太子離開楚國,楚王很開心,
但是這對楚國,無異是當頭的一棒子,
蘇秦搶在前頭,先派了人在薛公面前編弄自己的是非,
藉此蘇秦向請求楚封相,無功之賞是危險的,這種兩面討好,
又能大大方方邀賞的,蘇秦是箇中高手,但既然想兩面不得罪,
齊國那邊可也不能結樑子又剛好有"楚王的信賴"這張保身符,
使得薛公再次親近蘇秦,接下來該是向齊國邀賞了。



我想了很久蘇秦會怎麼說,蘇秦可能會這樣向薛公解釋:
閣下必然認為,我勸太子離開齊國,是對閣下不義,
但其實我心中是為閣下做長遠的打算呀。如今楚國與齊交好,放走太子,
可讓天下人看到薛公仁義,更何況太子倘若留在齊國,
日子一久楚王不免對齊心存芥蒂,到時楚王的勢力鞏固了,
太子早已是個廢棋,縱放太子此舉看似不利,如今楚王政權穩固,
又與齊國交好,倘若殺了太子,向楚邀功,天下人不免稱齊不義,
不如就此放走太子,楚王天下已得,又不再忌諱前太子,
齊國得到大筆土地,更可貴的是得到楚王的信任,
這可長保兩國的交誼,又全了閣下仁德的美名呀!



蘇秦好奸詐~六韜其實只是小道,不過有空的時候,
看看這些聞名於天下的縱橫家,是如何周旋在國與國之間的故事,
也是很精采的,這樣搞雖然利益很大,但是綜觀歷史,
蘇秦最後被車裂於市,這些縱橫家們少有好下場,兔死狗烹,
是千古不變的道理,似乎求得保身,善終,才是最大的課題呀。


我很喜歡老子的智慧,尤其是下面這一段:
“無用”之有用
山木做成斧柄反倒轉來砍伐自己;
油膏引燃了火,結果反將自己燒乾;
桂樹可以吃,所以遭人砍伐;
漆樹的汁液可以用,所以被人割取。
世人只曉得有用的用處,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