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跟老闆談了一下績效考核,原本也沒打算講這個的,
只是之後剛好有3~4天見不到面,交接一下工作上的事,
新人週六報到,一樣會由我帶。


她說就KPI值來看,我是很OK的,
因為各種該交的作業,招商,管理,
基本上我都能在進度內完成,也少有遺漏,
所以她比較希望就軟實力的方面與我洽談,
她舉了一件讓我印象很深刻而且一邊聽一邊臉紅的事,
她說去唱歌那一天,她發現我唱歌很好聽,但是一開始聲音真的很小,
她覺得奇怪的是,面對各種大小場合,我從來不怯場,
為何在這種時候,看來卻沒有自信?她不解。


但我自己倒是挺清楚的(笑)
有些人天生就有擁有自信,能夠不帶半點陰霾的笑著,
而有些人則必須非常,非常努力才能這麼做,
需要透過努力達到這種狀態的人,
一眼就看得出來誰是天生的?誰不是?


他們通常來自一個完整不匱乏愛的家庭,
所以他們能笑著,就像從來沒有受過傷,
而我們並不來自於那裡,能走到這個地步,
大多都已經知道了自身的缺乏,也做過很多調整與修補,
但是將要踏出第一步時,依然是恐懼的。


我們習慣等著巴掌落下,全身緊繃,擺出標準的戰鬥姿勢,
隨時準備保護好自己,所以顯得生硬而不自然,
而他們知道自己會得到肯定的眼神,習慣使然,一時無法更改,
我明白自己現階段的缺乏,雖然我也知道可能很難做到,
但是承認,並且一點一滴地開始去做,就是達到目標的第一步,
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忘記這些,有些傷痕烙進了心靈深處,
使得我習慣防衛與戰鬥,而不能放鬆自己甚至真正的有自信,
不過起碼我今天明白這一點了。


我的行事看似沒有規則,
但其實我一直遵從著它"道可道,名可名,非常名"


最近又重新讀起了道德經,因為近來提起了傅佩榮教授,
隨手一查店裡居然有書,那麼除了現有的兩本聞章先生的"老子趣談""周易趣談"外,
書單上還添了兩本傅佩榮教授的書,分別是談莊子跟老子的書。


很有趣的是,我家這兩本聞章先生的書"老子趣談"是我爸爸的
"周易趣談"是我的,爸爸當時常把這本書帶在身邊,
所以雖然是軟精裝版,書皮邊緣已經有些污漬,書頁也泛黃,
偶而經過我爸書房看到的時候,就會翻一下,
後來當然就變成我的書了,我覺得很有趣的是,
老子的道德經每次閱讀,我都會有些新的體會。


其實前面的一到十二章,我雖然沒有特別去背,但是已經很熟了,
有時翻閱覺得卡在這裡,也就沒有強求,硬是要讀下去,
過了一些時日再來看,又覺得以前熟讀的有新的趣味,
不熟的章節也有深刻的體會,這次很喜歡的有幾個章節:



第二十章




「絕學無憂。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
  善之與惡,相去若何?
  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其未央哉!
  眾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臺。
  我獨泊兮其未兆,如嬰兒之未孩。欙欙兮若無所歸。
  眾人皆有餘,而我獨若遺。我愚人之心也哉,沌沌兮。
  俗人昭昭,我獨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獨悶悶。
  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無止。
  眾人皆有以,而我獨頑似鄙。
 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。」

譯文:

一般人所認知學習的只是事物的相對差異,
卻常把它當做是事物的本質來對待。
如果是這樣,不學也沒什麼好擔憂的。
唯諾和阿諛,善與惡之間找得到絕對的定義來區別嗎? 
只因為別人畏懼,我們就跟著畏懼,
那麼這輩子所要畏懼的就沒完沒了了。

眾人為了趨吉避凶,熙熙攘攘的往返,
熱衷的像要去享用三牲,像春天要登高台賞景。
我卻淡泊得沒有一點要做事的念頭,
就像是還沒長大的嬰兒般慵懶而沒有奮鬥的歸向。

大家除了“需要的”以外,總還剩餘許多。
只有我,在別人看來總還欠缺些什麼吧!
我總是保持著一顆無智無慾愚人的心,凡事混混沌沌沒有好壞。
世俗的人總是精明而仔細的盤算如何趨吉避凶,
只有我好像混然不知要為利害奮鬥。
心淡泊得就像漂浮在海上,或像被大風吹飛而沒有停止的目標。
眾人皆為生活的目標忙碌,只有我好像頑固到食古不化。
其實我和一般人大致是相同的,
差只差在:我只注重基本的需要,而沒有貪圖其他的想要。


我好喜歡這一篇裡面,聞章先生的解釋,大意是如此:

這個世界上不管我自己怎麼做,都會有人說我壞話,可是為什麼呢?
分析來分析去,發現是因為自己不合群,這個世界上的規矩太多了,
不成文的規矩更可怕,但是聞章先生說:我就是這麼一個獨特的人,
別人總像麻雀一樣在一起,也不敢有獨立的思考,但是我不是。

我有自己的見解,有自己做事的方法,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,想要成就某件事,
你必須要有一顆安於寂寞的心,要有獨立的精神,跟足以立足的條件,
但眾人畏懼的事你也應當畏懼,眾人遵守的規則你也應該遵守,否則便是糊塗了。
我從不患得患失,看起來無智無慾,安於淡泊,但我不是真的愚笨癡傻。


這一段太深刻了,身為一個管理者,同儕的壓力其實很大,
可是法就是法,不應該因人而異,是否要維持自己的理念,
不去管他人所想,在當初是一場掙扎,但是最後我還是選了這一條路,
即使看來那麼的怪異,我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,
即使他人不諒解也不影響我去做這件事。


他們總喜歡抱怨許多事,但我只會專注於現在這件事情上,
隨波而不逐流,如果曾經看過修真類的小說,
我會告訴你,那是我的道心,修練的根本就是道心,
若是道心有了瑕疵,最後還是會敗於心魔而功虧一簣,
不去做這些事,是因為我不想對不起我自己的心,
不想違背我所追求的道。




第二十八章 


「知其雄,守其雌,為天下谿。為天下谿,常德不離,復歸於嬰兒。
  知其白,守其黑,為天下式。為天下式,常德不忒,復歸於無極。
  知其榮,守其辱,為天下谷。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復歸於樸。
  樸散則為器,聖人用之則為官長。故大制不割。」


譯文:

知道雄強的好處,卻守住雌柔的位置,這樣可以作為天下的僕役。
作為天下的僕役,就不會離開恆久的德,再由此回歸嬰兒的狀態。
知道光明的好處,卻守住暗昧的位置,這樣可以作為天下的山谷。
作為天下的山谷,才可以滿足恆久的德,再由此回歸真朴的狀態。
真朴的狀態分散為具體的器物,聖人依循這個原則,建立了管理與領導。
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去割裂的。


樸是什麼呢?這裡比喻為一個葫蘆,道家的葫蘆裡常常裝著美酒寶貝,
而這裡的葫蘆裡裝的是這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,就是你自己的一顆心,
還沒污染的最好守住,如果已經污染了,就得想辦法好好的清洗一番,
樸散則為器。有一天你把葫蘆破開,就會變成瓢,瓢不再是葫蘆,
而是葫蘆而生的器具,道不能直接用,只有變成器才能用。


"不要把葫蘆全割開變成瓢,你有了葫蘆,還怕沒有瓢可用?"


老子常提醒我們歸於本心,守住心裏的一片清虛之地,
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,有了實力,明白了謙卑的重要,
大器指日可成,一切都源自於心。

其實還有太多有趣的地方,比如說有許多人並不是真心的修道,
而是因為情場或是官場失意,又或著根本就是懶惰,
所以打起清修的大旗,輕鬆地過日子,
情場失意這一點倒是讓我心裡格登了一下(笑)


"情場上失意的人心灰意冷,這樣的人也來修道,
他那顆心早已死去,表面上看來好像是寧靜,恬淡,微瀾不起,
可是一顆死去的心,怎能傑出智慧的根芽?
沒有智慧的根芽如何能結出智慧之果"


如果他比道還大,那你修他得了,幹嘛還來修道?
一旦那人回心轉意,這道還修得成嗎?
道可道非常道,你來逃避我知道。

 

不愧是聞章先生,也不愧是老子趣讀,
看完這段我樂不可支,活像是當頭被老子他老人家敲了一下腦殼,
是的,我知道了,我不會逃避,
我會踏著穩定的腳步前進,同時也修築自己的道心,寵辱不驚,
心念恬淡,虛懷若谷,謙沖自牧,
我想未來還有很多地方要請您老人家解惑呢: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hi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